狂言是什麼?
「 狂言 」與「 能 (能劇)」均是日本珍貴的傳統藝能,由猿樂發展而來,兩者常彼此穿插表演,當兩者在同一舞台一同表演時稱為「 能楽 (能樂)」。明治時代以後,狂言與能劇、歌舞伎、文樂並稱日本四大古典戲劇。
相較於能劇的重心放在舞蹈上,狂言更偏向於一種話劇,會由兩個以上稱為「 狂言師 」的演藝人員演出,狂言強調「 物 まね(擬物)」與「 道化 (丑角)」,整齣戲劇由人物的對話所構成,內容簡單且幽默,運用大量民間題材與民俗俚語,登場人物也都是隨處可見的市井小民,有時故事的諷刺性很強,但以詼諧的角度加上誇張的動作和表情,來描寫庶民百態以博觀眾一笑。
狂言的歷史發展?
在日本奈良時代初期,隨著中國散樂流傳進日本,在散樂的基礎上加上了古老的民間技藝,發展成以模仿、滑稽搞笑的表演技藝及短劇,之後演變成日本的「猿樂」,直到鎌倉時代,狂言與能劇這兩種劇目才有了明顯的差別,當時還是一種僅普及民間的戲劇演出。進入江戶時代,在德川幕府的政策下,狂言與能劇被正式編入「式樂」之中,成為武士社會不可或缺的表演活動,可謂狂言與能劇的巔峰時期。
後來日本迎來明治維新新時代,對傳統藝能影響巨大,能劇與狂言再度遭受嚴重打擊。但在新政府及相關人士的努力下,推動嶄新嘗試,隨著能劇的復興,狂言也隨之重新發展起來。如今,作為日本傳統戲劇瑰寶之一,狂言與能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偶爾也會以穿插的方式演出,例如:「間狂言」、「別狂言」。
狂言的代表角色?
狂言中的「 主役 (主角)」稱為「 仕手 」,其「 脇役 (配角)」則稱為「 挨答 」,而「 立衆物 」則是指狂言表演中的群眾角色。
狂言的人物角色通常不會有具體姓名,均為定型角色,比較少有各自的角色名稱。較常見的例如:「大名(地方封建領主)」、「果報者(成功人士)」,或者「出家(指僧侶)」、「素破(詐欺師)」、「座頭(剃度的盲人)」、「山伏(山林中的修道者)」、「商人」、「鬼」等角色。
演技的特徵?
狂言是注重「 科白 」的喜劇,「科」代表表演者的動作及表情,「白」則是指台詞,比起單純的敘述台詞,狂言更講求從表演者的對話與姿態中去呈現該人物的形象,強調敘事性,故事內容大多描述12至16世紀的老百姓日常生活,其風格活潑開朗,滑稽的對白類似於相聲劇,除了平民百姓的笑料外,也反映出當時日本社會現象,常藉由故事去諷刺那些表裡不一的特權人士,是狂言戲劇內涵的深意。
與能劇相比,狂言師登台表演很少戴面具,只有在用來表現醜女、老太太、老翁等形象,或是動物、神鬼、精靈等形象時才會使用「 狂言面 (面具)」,所以表演者的表情與神態相當重要。並且,相對於能劇的角色多為郎才女貌的形象,狂言戲劇中的女子,多是村中的大姊、阿嬤,個性勇敢而暴躁,呈現更多的是真實生活的樣貌。在道具方面,狂言也比能劇簡單,常用扇子、短刀、手杖之類的小道具。
狂言的種類?
狂言可分為獨立完整演出的「 本狂言 」以及與能劇穿插表演的「 間狂言 」這兩大類。
本狂言
「本狂言」本來是能劇表演間隙上演的獨立戲碼,現在則時常會脫離能劇單獨表演,成為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之一。
間狂言
「間狂言」則通常用於能劇換場「間(串場)」時,演藝能劇中的短場景,也起到填補主角換裝的時間空缺的作用。
狂言流派
按照狂言師的流派,目前有「和泉流」和「大藏流」兩大狂言流派。和泉流在表演上偏向浪漫主義風格,以抒情柔和著稱,在東京和名古屋一代較為盛行。而大藏流則活躍於全國各地,演出風格比起和泉流更為正統。
知名狂言師
現在較為知名的狂言師有野村萬作、萬齋父子,作品都十分熱門,對狂言藝術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。
狂言相關的日文單字
●狂言(きょうげん):狂言,日本傳統戲劇之一
●能(のう):能劇,日本傳統戲劇之一
●能楽(のうらく):能樂,狂言與能劇的並稱
●狂言師(きょうげんし):表演狂言的表演者
●物まね(ものまね):擬物
●道化(どうけ):丑角
●主役(しゅやく):主角
●脇役(わきやく):配角
●仕手(して):狂言中的主角
●挨答(あど):狂言中的配角
●立衆物(たちしゅうもの):狂言表演中的群眾角色
●科白(かはく/せりふ):科白
●狂言面(きょうげんめん):狂言表演中所戴的面具
●本狂言(ほんきょうげん):獨立完整演出的狂言表演
●間狂言(あいきょうげん):與能劇穿插表演的狂言表演
|
以口語化呈現的「狂言」善以詼諧幽默的方式,闡述平民生活的辛酸苦辣,以「笑的藝術」帶動觀眾輕鬆看待生活日常,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往觀劇。
☞延伸閱讀
✓「能劇」是什麼?戴著面具演出的日本最古老傳統藝術
✓「歌舞伎」是什麼?從演出內容到觀劇場所帶你一次認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