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佛教傳入日本已有1500年的歷史,和神道教同樣屬於日本人主要的信仰,且影響力擴及藝術、文化,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。作為外來宗教,佛教究竟是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,與台灣人認知中的佛教又有哪些思想上的不同呢?本文將針對日本佛教的歷史、建築、宗派一一進行解析!
 
日本的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?
佛教是在西元6世紀中期由百濟傳入日本,當時朝鮮半島內的百濟、高句麗、新羅三國爭戰不斷,日本應百濟請求屢次給予軍事援助。到了欽明天皇的時代,百濟聖明王將佛像及佛教經典贈送給日本以示感謝。在此之前,佛教亦已透過「渡來人」(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移居者)私下在民間流傳,成為百姓信仰的對象。
 
日本佛教建築「寺院」

日本的寺院建築多為木造,並由以下建築物所組成。
① 山門:寺院正門
② 本堂:安置佛像的場所
③ 塔:放置佛舍利的場所,層數原則上為奇數
④ 講堂:僧侶講道的場所
⑤ 食堂:僧侶用餐的場所
⑥ 僧坊:僧侶就寢的場所
⑦ 鐘樓:懸掛梵鐘的場所
⑧ 迴廊:中庭四周的走廊,分為兩根柱子的「單廊」和三根柱子的「複廊」
 
以上建築物的配置隨著宗派及時代而有不同,但基本呈現左右對稱,且多為坐北朝南。穿過山門、沿著參道前進,正面即為供奉著本尊的本堂,四周也會看見塔和鐘樓;本堂背後則是僧侶修行的場所「講堂」,這裡往往也是寺院中規模最大的設施。
 
日本佛教的宗派有多少?教義又是什麼?
日本於1940年施行「宗教團體法」前,受到公認的傳統佛教宗派共有十三宗五十六派,其後發展的新興勢力則被歸類為新宗教。目前日本最多人信仰的佛教宗派為親鸞聖人創立的淨土真宗,其次依序為淨土宗、曹洞宗、天台宗等。
 
淨土真宗主張不需出家修行,只要信奉阿彌陀佛即可獲得解救的「絕對他力」,由於教義簡單明確且容易實行,因此吸引許多普羅大眾;「惡人正機說」(業障深重的惡人正是佛祖拯救的首要對象)也受到社會底層階級的支持。
 
日本僧侶為何能夠吃肉、娶妻?

日本佛教的一大特徵就是允許僧侶吃肉和娶妻,和嚴守戒律的其他佛教國家相當不同。
 
截至江戶時代為止,原本只有親鸞聖人建立的淨土真宗僧侶能夠吃肉和娶妻,但1872年明治政府為使佛教世俗化並削弱其勢力,而頒布「太政官布告」廢除了以上限制,此後各個宗派紛紛跟進。
 
寺院怎麼看不到佛像?
造訪日本的寺院時,有時候會發現佛像被安置於密室或佛龕中,無法直接看到。這種佛像被稱為「秘佛」,有些會在特定的時期開放民眾參拜,有些則是連住持都無法親眼目睹的「絕對秘佛」。
 
寺院不公開佛像的原因主要基於以下考量:
① 信仰上的理由
受到神道教「神無法以肉眼看見」的想法影響。
② 避免遭到偷竊
秘佛多半歷史悠久,且深具藝術價值,因此遭竊的風險也相對較高。
③ 避免佛像受損
木造佛像可能因為照射光線、接觸到濕氣或蟲蛀而受損或褪色。
④ 避免造成誤解
某些密教佛像的外觀較容易導致信眾誤會,如提著敵人首級的忿怒尊、男女相擁的歡喜佛等。
 
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佛教

除了宗教上的作用,日本佛教對文化也擁有深遠的影響,例如茶道與禪宗的關係密不可分;華道則是源自僧侶在佛像前供花的習俗。日本人的生活中更處處可見佛教教義薰陶的結果,例如餐前雙手合十說出「我要開動了」;每年春分及秋分前後的「彼岸」期間則是悼念祖先和往生者的日子。
 
根據文化廳統計調查的結果,近年信仰佛教的人數正逐年減少,但選擇佛教喪葬儀式的比例卻仍高達九成,這也顯示了大眾多半已將其視為一種無關乎宗教的傳統儀式。
 
與日本佛教相關日文單字介紹
本次為大家精選了源於佛教用語的四字熟語,有些用法和原意有著相當大的變化,是不是很有意思呢?
| 日文 | 佛教原意 | 現代引申義 | 
| 言語道断(ごんごどうだん) | 佛教的深奧真理無法用語言說明。 | 形容荒謬至極、不值一提。 | 
| 他力本願(たりきほんがん) | 仰賴佛祖的本願力,即可得到救贖。 | 不肯自食其力,只會依賴別人。 | 
| 唯我独尊(ゆいがどくそん) | 眾生平等,皆為尊貴的存在。 | 旁若無人,以自我為中心。 | 
| 諸行無常(しょぎょうむじょう) | 萬物時時處於遷流轉變的狀態中,生滅不息。 | 同義。 | 
| 以心伝心(いしんでんしん) | 師父不依靠文字向弟子傳遞禪的真理。 | 兩人默契極佳,心有靈犀。 | 
| 阿鼻叫喚(あびきょうかん) | 落入地獄的亡者受到懲罰而發出慘烈哀號。 | 形容災害、事故、戰爭等悽慘的狀況。 | 
| 一蓮托生(いちれんたくしょう) | 擁有相同信仰的友伴祈禱來世能在極樂淨土重逢。 | 形容兩者之間唇亡齒寒的關係。 | 
| 一期一会(いちごいちえ) | 珍惜每次與人相遇的緣分,不留下遺憾。 | 同義。 | 
| 怨親平等(おんしんびょうどう) | 一視同仁,既不怨恨敵對者,亦不執著於親近者。 | 同義。 | 
| 無我夢中(むがむちゅう) 
 | 無我=世間萬物皆無永恆不變的實體。 | 熱衷於某件事物而渾然忘我。 | 
| 四苦八苦(しくはっく) 
 | 四苦為生老病死,八苦為上述四苦加上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 | 形容艱困的狀態。 | 
 
 
佛教在千年前飄洋過海,於日本形成百花齊放的盛況;直到今天,在許多寺院仍能體驗坐禪、抄經等活動,夜晚則可以到僧侶開設的酒吧傾訴人生煩惱。無論時代如何改變,佛教仍持續提供無數人心靈上的慰藉與支持,下次前往日本時不妨也試著來趟淨化人心的禪意之旅吧!